close
嗯...我不知該怎麼開頭。﹝以下有抱怨文成分,慎入。﹞
事情是這樣的。
某天,我男友的姪女﹝大班﹞拿出幼稚園母語教學的閩南語歌詩課本,做當天的功課,也就是由阿嬤﹝男友的媽,此稱毛媽﹞陪著把上課的內容讀一遍,讀完請家長在頁面上簽名。
不久,家裡的客人好奇引頸望了望,好客的毛媽熱切地請客人加入談話,說:「你看,這個字竟然這樣寫啦~」然後便引起了其他客人、毛爸、我男友捲毛...一群人吱吱呱呱的討論──「這個字應該這樣寫才對」、「這些編輯都沒有去考據古文典籍...」、「我們以後小孩都要這樣寫字嗎?」、「這都是一綱多本的教育政策造成的...」、「現在的課本都黑白寫」、「都是杜XX搞的鬼...」一時間沸沸揚揚,好不熱鬧。
這些受爭議的用字,包括:
蘋果香香→課本寫「蘋果芳芳」
垃圾車→課本寫「糞掃車」
美醜的醜→課本寫「(禾黑)」(bái)
這裡→課本寫「遮」
...
不勝枚舉。
這時,母語不是閩南語的我也不好說什麼,說了馬上被男友反駁。由於捲毛和毛爸都是自恃「國文造詣很好/頗好」的人,這個家裡常常有語言議題的討論,但似乎沒有人注意到或尊重「語言是我的專長」喔?雖然理論和實務通常有距離,雖然我們常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但再怎麼說,我這個「語言科班」出身的,還讀過一部分中文系課程﹝當時去簽雙主修卻沒有修完﹞,說話應該有一定份量吧?暫時撇開我的學歷不談,輪得到一群沒有經過求證的人,說出「這些都沒有經過考據」這樣的話嗎?在這個凡事講求證據的年代,批評別人「沒有根據」的同時,請把證據拿出來!
在選修中文系課程時,我修了一年的「閩南語概論」。我不否認修課動機有想學習閩南語、想多融入台灣社會的成分,不過這門課的主旨並非如此,我們從閩南語的歷史、語源、沿革,談到現在的閩南語研究、教材、語言學、拼音系統,當然也談及目前閩南語教育的難處,拼音系統百家爭鳴、漢字考究與統一等等。
這些教材當然經過考究,教育部於民國96年公布了第一批「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以供各單位未來編寫鄉土語言之用。動作或許慢了點,but better late than never,遲到總比不到好,若缺乏文字輔助,閩南語無疑會逐漸凋零,現在亡羊補牢應為時未晚。另,這個議題很容易牽扯藍綠情節,我也一度先入為主地以為綠營執政對於閩南語的推廣或許曾是一轉機,若藍營執政,推廣的動作也許更慢。不過我驚喜地發現教育部擬編訂「閩南語推薦用字」的動作從民國84年已然起步,藍營也有為母語教學盡心盡力,大家不要再以偏概全了。﹝所以不是「杜XX搞的鬼」,好嗎?﹞這件事現在不做,難道要撒手不管,以後的閩南語都以聳動的媒體或卡拉ok伴唱帶的寫法為準嗎?﹝註一﹞
我沒有為誰說話、偏袒誰的意思﹝如果有,應該是為自己居多﹞。只是想呼籲各位不要輕易忽略他人的努力和用心,並未仔細了解現況,一味只會批評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方針。我寧願相信,政策的背後有一群不分藍綠、堅持理想的學者在為閩南語的漢字考究而努力,一定有的。
現在,我終於有點懂什麼叫「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了。
【延伸閱讀】
聯合晚報╱閩南語這樣說:無較縒 你會念嗎?
教育部網站的「資料下載區」,請用關鍵字「閩南語」搜尋
臺灣閩南語漢字之選用原則
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第一批)
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第二批)
臺灣閩南語卡拉ok正字字表
﹝註一﹞↑ 說到卡拉ok,沒想到教育部真的有公布這種字表供參!不過大家要學會看這字表唱歌,可能需要一段適應期吧!
事情是這樣的。
某天,我男友的姪女﹝大班﹞拿出幼稚園母語教學的閩南語歌詩課本,做當天的功課,也就是由阿嬤﹝男友的媽,此稱毛媽﹞陪著把上課的內容讀一遍,讀完請家長在頁面上簽名。
不久,家裡的客人好奇引頸望了望,好客的毛媽熱切地請客人加入談話,說:「你看,這個字竟然這樣寫啦~」然後便引起了其他客人、毛爸、我男友捲毛...一群人吱吱呱呱的討論──「這個字應該這樣寫才對」、「這些編輯都沒有去考據古文典籍...」、「我們以後小孩都要這樣寫字嗎?」、「這都是一綱多本的教育政策造成的...」、「現在的課本都黑白寫」、「都是杜XX搞的鬼...」一時間沸沸揚揚,好不熱鬧。
這些受爭議的用字,包括:
蘋果香香→課本寫「蘋果芳芳」
垃圾車→課本寫「糞掃車」
美醜的醜→課本寫「(禾黑)」(bái)
這裡→課本寫「遮」
...
不勝枚舉。
這時,母語不是閩南語的我也不好說什麼,說了馬上被男友反駁。由於捲毛和毛爸都是自恃「國文造詣很好/頗好」的人,這個家裡常常有語言議題的討論,但似乎沒有人注意到或尊重「語言是我的專長」喔?雖然理論和實務通常有距離,雖然我們常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但再怎麼說,我這個「語言科班」出身的,還讀過一部分中文系課程﹝當時去簽雙主修卻沒有修完﹞,說話應該有一定份量吧?暫時撇開我的學歷不談,輪得到一群沒有經過求證的人,說出「這些都沒有經過考據」這樣的話嗎?在這個凡事講求證據的年代,批評別人「沒有根據」的同時,請把證據拿出來!
在選修中文系課程時,我修了一年的「閩南語概論」。我不否認修課動機有想學習閩南語、想多融入台灣社會的成分,不過這門課的主旨並非如此,我們從閩南語的歷史、語源、沿革,談到現在的閩南語研究、教材、語言學、拼音系統,當然也談及目前閩南語教育的難處,拼音系統百家爭鳴、漢字考究與統一等等。
這些教材當然經過考究,教育部於民國96年公布了第一批「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以供各單位未來編寫鄉土語言之用。動作或許慢了點,but better late than never,遲到總比不到好,若缺乏文字輔助,閩南語無疑會逐漸凋零,現在亡羊補牢應為時未晚。另,這個議題很容易牽扯藍綠情節,我也一度先入為主地以為綠營執政對於閩南語的推廣或許曾是一轉機,若藍營執政,推廣的動作也許更慢。不過我驚喜地發現教育部擬編訂「閩南語推薦用字」的動作從民國84年已然起步,藍營也有為母語教學盡心盡力,大家不要再以偏概全了。﹝所以不是「杜XX搞的鬼」,好嗎?﹞這件事現在不做,難道要撒手不管,以後的閩南語都以聳動的媒體或卡拉ok伴唱帶的寫法為準嗎?﹝註一﹞
我沒有為誰說話、偏袒誰的意思﹝如果有,應該是為自己居多﹞。只是想呼籲各位不要輕易忽略他人的努力和用心,並未仔細了解現況,一味只會批評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方針。我寧願相信,政策的背後有一群不分藍綠、堅持理想的學者在為閩南語的漢字考究而努力,一定有的。
現在,我終於有點懂什麼叫「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了。
【延伸閱讀】
聯合晚報╱閩南語這樣說:無較縒 你會念嗎?
教育部網站的「資料下載區」,請用關鍵字「閩南語」搜尋
臺灣閩南語漢字之選用原則
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第一批)
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第二批)
臺灣閩南語卡拉ok正字字表
﹝註一﹞↑ 說到卡拉ok,沒想到教育部真的有公布這種字表供參!不過大家要學會看這字表唱歌,可能需要一段適應期吧!
全站熱搜